关键词:包络线,深度演化剖面
石油地质数据解释中,最常用的图件是测试数据随深度的演化剖面,解释方法为“包络线”。应用这类图件解释地质问题时,最容易的犯的一个错误是用一个口的规律来代表全区的规律,这在上一篇日志《简谈石油地质中数据处理的误区》中已经给了一些说明。现在,我们来看看第二种可能导致错误解释的情况,即按层描绘的演化剖面。按层来研究某参数随深度的演化剖面,实际上隐含一个前提,即在横向上,该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,或差别不大。比如,在盆地的某个区块内,我们可以认为它的地温梯度为2°C/100m,即在该区块内,每个单井的地温梯度均是2°C/100m。但是,并不是所有的地质参数都可以满足这个前提,或者有时候是需要条件的。比如,上面这个示意图,我们给它一些地质背景,如B井和C井对应地层是在生烃后发生抬升剥蚀的。假设,现在要研究X层源岩的生烃门限(深度)。我们用残烃量的演化剖面来判断。通常,我们会将很多井的残烃量(比如这里用A,B,C井的数据)数据按层来统计,然后做随深度变化的散点,最后用“包络线”找出残烃量增大的地方,其对应的深度作为生烃门限深度;如示意图右,得出这套源岩的门限深度在黄色、蓝色、红色数据点对应的深度附近。事实上,红色数据(C井)位于X层底部,而X层在C井的位置又是生烃后抬起的,因此,实际的生烃门限深度并不是红色数据点对应的位置,而可能在A井绿色数据点对应的位置附近。导致这里错误解释的原因是,残烃量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在横向上(A-B-C)并不相同。同样,这时如果用单井来评价源岩的生烃门限,就会给出具有多个生烃门限的评价。上述例子说明,对于按层位描绘的深度演化剖面,“包络线”的方法并不总是可靠的,同一深度上的数据的离散性可能是横向上变化趋势非均质性引起的,对于剖面上出现异常的地方(数据增大或减小的转换点),应将这些异常数据提取出来,作进一步的分析(编者注:用门限深度来评价源岩的生烃门限,个人认为并不是很科学)。